墻體開裂(圖片由云南省消防總隊提供)
地基基礎不牢,結構強度不足,建筑材料不合格,施工質量差是農村房屋容易遭受地震破壞的主要原因。 按照地震震級劃分,3月4日發生在大理州洱源縣的5.5級地震為中強地震,但就是這場震級未達6級的“中強地震”,卻造成了大理州5個縣16萬人受災,經濟損失超過5.3億元。難怪一些關注這場地震的網民議論說,雖然沒有人死亡,受傷數十人,但“小”震成大災。為何會造成如此大的房屋、地面設施等的損害,網民有不少疑惑。 目前,地震專家正在災區緊張開展工作,調查報告也將在嚴謹科學工作的基礎上做出。 近日,云南網記者就地震成災的一些情況采訪了多位地震專家。專家表示,地震災害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主要源于建(構)筑物和工程設施的破壞、倒塌以及由此引發的次生災害。建(構)筑物抗震性能較差,防災意識薄弱等是導致地震成災率高,甚至出現“小震致災”、“小震大災”的重要原因。 現狀:云南“多震” 開年以來,云南省連續發生地震,引發了社會的關注。云南防災研究所所長張建國研究員認為,地震的特征是突發、影響面寬,川滇地區是中國大陸內部地震活動最強的地區之一,社會公眾一定要在客觀認識省情的基礎上,更多的關注預防和緊急救援兩方面,努力減少地震災害造成的損失。 云南省地震監測中心主任趙晉民指出,此次地震發生在北西向的喬后—巍山斷裂帶。歷史上,震中地區周圍50平方公里的范圍內發生過5級以上地震19次,其中最大的一次是6.5級,發生在1910年。該斷裂帶歷史上發生過的最大地震是6.3級。而位于震中的西山鄉,屬于一個典型的高山峽谷,這里人口密度不大,大約為28人/平方公里。 張建國介紹說,地震發生后,省地震局已迅速做出反應,啟動了Ⅳ級應急響應,成立總指揮部和前后方指揮部,派出近50人組成的前方現場工作隊攜帶相關儀器設備前往災區參與救災工作。目前,也正在做災害調查和社會評估。 需嚴密防范次生災害 張建國表示,“云南國土面94%都是山區,山區地形地層破碎,即使震級不大,也容易引起崩塌、滑坡、泥石流等次生災害,洱源震區也屬于這樣的地區,需要嚴密防范次生災害?!?/FONT>
房屋倒塌導致地震成災率高
地震災害以其瞬間致災性,使人猝不及防,尤其是廣大山區農村房屋建設簡陋而不抗震,一般地震就會造成重大的損失,有些農民傾其一生所建造的房子毀于一旦。他們痛心疾首,怨恨地震,殊不知造成房屋倒塌或嚴重損壞的根本原因,不但是地震本身,而更重要的是建房時沒有采取任何抗震措施。 “在云南的一些邊遠山區,相當多的民房屬于夯土墻在搭上人字架即入住,致房屋抗震性能弱?!睆埥▏鴮Υ松鯙閼n慮,地基基礎不牢,結構強度不足,建筑材料不合格,施工質量差是農村房屋容易遭受地震破壞的主要原因。此外,施工粗糙,建筑質量差都可能加重地震災。 歷次震害表明,房屋倒塌是農村地震災害最主要的原因。上世紀九十年代前,由于經濟不發達,群眾生活貧困,在農村自建房中大量使用簡易的磚石、磚木、土木等結構形式,由于沒有抗震設計,粘結材料強度低,房屋整體性和抗震能力差,震級不高也會引起房屋倒損致人傷亡。 因此,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,是農村避免或減輕地震災害的有效途徑。 張建國強調,房屋選址規劃、房屋建筑設計、施工質量以及房屋驗收,是決定房屋抗震性能的四大關鍵因素。 張建國指出,首先要做好房屋選址規劃工作。遭遇同等強度地震的不同位置的房屋,其抗震性能有所不同。因此,在房屋建筑設計與施工之前,必須充分重視房屋的選址與規劃,防患于未然。 “合理的抗震規劃設計必須通過高質量的勘察設計、施工、驗收才能有效地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。” 張建國總結道。 專家們建議,目前,我國城鄉抗震設防能力總體上還不強,必須對城鄉建設提出科學合理的抗震設防要求,強化抗震設防的行政監管,把好抗震設防要求、抗震設計、抗震施工等各個環節,才能保障建筑物的抗震能力。 震后恢復重建 須統籌考慮 震后如何做好恢復重建工作?張建國表示,災后重建不是簡單的恢復性重建。首先做好工程地質的評估,為規劃建設奠定基礎。同時,要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、統籌發城鄉展、縣域經濟發展等多方面統籌考慮。 此外,重建中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,嚴格把關,在建設工程的選址、勘察、設計、施工和驗收等階段按要求進行全過程監督管理,確保工程抗震質量。新聞閱讀: 4年209.899億元投入云南防震減災 “近年來,黨中央、國務院和云南省委、省政府歷來高度重視云南的防震減災。在這方面投入也很大,但是由于量大面廣,長期積累的問題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得到迅速解決。”張建國介紹說。 據了解,4年來,中央和云南省財政投入資金達209.899億元,各地各部門積極配套支持,撬動大量社會資金投入,建設成效顯著。“全面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”就是十項重大措施之一,已完成11個重點縣(區)的地質災害普查,分片區組建了6個地質災害應急調查專家組,完成35個重點縣(區)地質災害防治專題培訓。 在此基礎上,針對云南實際,云南省政府又于2011年出臺實施“地質災害防治十項措施”,計劃在10年內籌措100億元資金,通過綜合治理、搬遷避讓等措施有效解決69個縣城、200余個鄉鎮所在地、40余萬山區農村人口面臨的地質災害威脅和危害。 【微評】 “不設防”的土地必然多災多難,而提高農村防災能力,歸根到底需要建立全社會更加完備的風險預防與危機應對體系。 我們正在進入一個由突發事故、自然災害等構成的“高風險社會”。在災難面前,既需要全社會休戚與共,共同面對,一方有難,八方支援,更需要建立完善風險預防與危機應對體系。對此,我們要有更清醒的認識和切實的行動。